發布日期:2025-02-25 訪問次數:2695次
蛇年春節以來,聚焦機器人、AI、元宇宙、腦科學等前沿領域的“杭州六小龍”橫空出世。其中,“杭州六小龍”中的深度求索(DeepSeek)、云深處科技和群核科技3家企業的創始人都畢業于浙江大學,“杭州六小龍”背后的“浙大基因”引發眾多關注與討論。
值得關注的是,浙大校友的創業版圖遠不止于“杭州六小龍”,浙江大學是全國孵化最多創新企業和企業家的高校之一,“浙大系”企業、“浙大系”校友網絡分布版圖龐大。數據顯示,目前共有351位浙大校友為上市公司創始人,管理或控制著313家上市公司,拼多多黃崢、OPPO/vivo段永平等巨頭創始人均為浙大校友。
2月21日下午,首場浙江大學上市公司企業家校友交流會在浙大紫金港校區舉行。交流會以浙大校友總會上市公司企業家校友分會換屆為契機,信雅達創始人郭華強、萬事利董事長李建華、君亭酒店董事長朱曉東、圓通速遞總裁潘水苗、東方財富副董事長陳凱等30余名上市企業家校友回到浙大。
浙大究竟何以成為眾多科技新星與企業家的“搖籃”?探尋背后原因,業內人士指出,一方面,浙大前瞻性搭建起的創新引領的創業教育體系,是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一大主要根基;另一大重要原因在于,浙大構建起從實驗室到產業化落地的成熟閉環生態。
01“校友經濟”抱團創新創業
“杭州六小龍”之中,有3家公司創始人都畢業于浙江大學。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本碩畢業于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云深處科技創始人朱秋國在浙大完成了從本科到博士的學業,朱秋國后來還成為浙大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據報道,云深處科技員工中有一半是浙大校友;群核科技黃曉煌、陳航都畢業于浙大竺可楨學院,該學院被譽為“浙大新生代校友企業家的搖籃”。
事實上,浙大校友的創業版圖遠不止于“杭州六小龍”,浙大早已形成抱團創新創業的氛圍以及獨有的“校友經濟”生態。
截至2024年5月17日,浙江大學校友企業家擔任上市公司創始人、實際控制人、董事長、總經理等級別人數達351人,管理或控制著313家上市公司,拼多多黃崢、OPPO/vivo段永平等巨頭創始人均為浙大校友。此外,2024年“浙大系”獨角獸企業(估值超10億美元)達31家,涵蓋AI、醫療、金融等領域,如e簽寶、微脈、Xreal等;另有145家潛力獨角獸蓄勢待發。“浙大系”初創科技企業2024年達到25家,并且在2024年新增融資超過50億元。
“浙大校友版圖龐大,離不開校友對母校‘求是創新’文化的認同,一方面校友創辦的企業可以借助母校的科研與校友資源,在某些地區已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友產業集群;另一方面校友之間也會相互扶持創業,形成相互幫助的良好創業氛圍。”浙江大學本科生院院長、浙江大學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長吳飛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談起浙大校友生態,在多位浙大校友企業家看來,除了在技術和人才方面相互支持,浙大校友在資本運作上也有著緊密的聯系,一些成功的校友企業家成為了天使投資人或風險投資人,他們愿意投資校友初創的有潛力的項目,為創業企業提供資金支持。
“校友之間的信任關系使得投資決策更加高效,降低了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一位畢業于浙大的企業家告訴證券時報記者。
成立于2017年的浙大校友企業總部經濟園,正在成為浙大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加速器。該經濟園項目分兩期建設,一期已于2021年啟用,二期于2024年竣工、2025年1月正式啟用。
目前,園區已匯聚包括杭州城投未來之星、浙江大學量子研究院、人形機器人產業創新中心、茶產業創新中心等600余家高科技企業和平臺,建立了龍頭企業、成長企業和初創企業齊頭并進的雨林式創新創業生態體系。從“成績單”來看,該園區累計營收超1500億元,為地方貢獻稅收超24億元,其中一期地塊實現畝均年營收37044萬元、畝均年稅收超300萬元。
02 創新引領的創業教育體系
浙大緣何成為孵化眾多科技新星與企業家的“搖籃”?探秘背后原因,浙大前瞻性搭建起的創新引領的創業教育體系,是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一大主要根基。
在浙大人的創業故事中,像梁文鋒、朱秋國、黃曉煌、陳航這樣創新創業的案例不在少數。浙江大學副校長吳健表示,浙大創新創業思想發端于課堂、成長于實踐,學校設置了包含通識、專業、交叉和輔修等體系完整的創新創業類課程,形成了以科教融匯、產教融合、以賽促創等為特色的創新實踐教育,將科研和人才優勢轉化為育人優勢。“浙大超過80%本科生開展各種形式的創新實踐研究,為創新創業根植了豐厚的創新人才土壤。”吳健指出。
吳飛向證券時報記者介紹道,浙大的創業教育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末,開設了以創新引領的創業類通識、專業和交叉等課程,在竺可楨學院開辦創新與創業管理強化班,開展各類科研訓練和組織各項創業競賽等,讓創新引領的創業理念發端于課堂、行動于實踐。
以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創新與創業管理強化班為例,該班在浙江大學原校長潘云鶴院士的倡導下,創立于1999年,構建了面向浙大優秀學生的“未來企業家培育工程”,被稱為“中國創業第一班”。據不完全統計,該強化班誕生了128家創業公司,總市值高達千億元,拼多多創始人黃崢、光啟技術董事長劉若鵬、匯量科技創始人之一段威、每日互動創始人方毅、老虎證券聯合創始人董明等均畢業于該強化班。
“當前浙大構建了從課程建設、創新實踐、支撐保障三個方面的創新引領的創業教育體系,這一體系與資本圈活躍的投資環境以及杭州政府在政策、資源等方面的支持,逐漸形成了‘學科-產業-資本’的閉環生態,共同構建起有利于浙大學子創業的生態環境,并展現了‘抱團創業’的校友經濟現象。”吳飛表示。
在DeepSeek先后發布DeepSeek-V3和DeepSeek-R1兩款大語言模型而火遍全球之后,2025年新學期伊始,本地化部署的DeepSeek-V3和DeepSeek-R1模型覆蓋了浙大校園的教學、科研、生活等全場景。吳飛表示,面對迅速迭代的新技術,“社會需要什么,我們就教什么”,浙大于2月17日推出DeepSeek系列專題線上公開課,迅速響應學生需求,并向全社會開放共享。
03 從實驗室到產業化落地
“杭州六小龍”中三家創始人,乃至數十家科技初創企業創始人畢業于浙大,另一大重要原因在于浙大構建起從實驗室到產業化落地的成熟閉環生態。
以人工智能研究為例,作為國內最早開展機器人本科教學的高校之一,浙大早已培育起機器人創新創業的深厚沃土。早在1978年創建計算機系時,浙江大學就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前沿趨勢,并招收了第一批人工智能專業碩士研究生。2019年,浙大成為首批35所設立人工智能本科專業高校之一,獲批國務院學位辦自設全國高校第一個人工智能交叉學科。
此外,“杭州六小龍”之一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在其求學時代也曾想考浙大研究生,被認為是看中浙江大學深厚的機器人研究基礎。
為了推動從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從課堂、實驗室到真正商業化落地,浙大建立起“學科-產業-資本”的閉環生態,讓科研成果得以快速轉化。據吳飛介紹,浙大重視科教融匯、產教融合,使科研面向場景與行業,同時形成以賽促創、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構建學院級到國家級的競賽體系,促進學生將科研項目與商業、投融資計劃結合。
例如,云深處科技創始人朱秋國的機器人之旅,就源于他在本科期間參加RoboCup機器人世界杯競賽。2006年開始,朱秋國加入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熊蓉教授指導的ZJUDancer小型仿人足球機器人團隊,開始“打比賽”,不斷對機器人軟硬件方面進行創新和改進。
從課堂到產業化落地,“環浙大創新圈”的崛起也至關重要。2021年,環浙大玉泉人工智能產業帶正式啟動,位于浙江大學玉泉校區的石虎山機器人創新基地項目,成為環浙大玉泉人工智能產業帶中的重要一環。
據了解,石虎山機器人創新基地占地面積僅6000平方米,卻分布著12個創新工坊,以及31家機器人、人工智能初創企業,堪稱全世界機器人初創企業最密集的地方之一。
石虎山機器人創新基地一度成為云深處科技測試機器狗性能、拍攝宣傳短片的場所。該創新基地內,不僅有朱秋國的項目,還有智能協作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球形巡檢機器人、無人駕駛機器人等。浙大不斷鼓勵探索學生,以“產學研創一體化”模式開拓創新創業的新途徑。
業內人士分析,從“杭州六小龍”背后的“浙大基因”足見,其創始人中有一半來自浙大并非偶然,頂尖高校不僅是知識傳承與學術研究的殿堂,更成為驅動時代變革的強大引擎之一。浙大正持續與杭州市政府政策支持、本土市場化創新資本形成合力,共同構建起有利于創業的生態環境。